十三年前,姬十三(嵇曉華)創辦果殼,陪伴一代科技青年成長、鏈接數萬名科學家、服務數百家科技企業。如今,當一代科研人成長為中流砥柱,當硬科技成為最受關注的主流投資賽道,姬十三帶領團隊再出發,走向從科學普及到科技投資的新征途。
今年4月,果殼發起的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正式宣布完成一期人民幣基金的首關,該基金由姬十三擔任創始合伙人,主要專注于前沿科技驅動早期項目的股權投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一期基金出資人包括頂級投資機構、科創領域上市公司創始人、家族辦公室,以及知名創業者。2022年12月基金產品主體設立后,一期募資正式推進,目前,社會化募資部分已接近完成,基金首期規模為一億多元。
【資料圖】
未來光錐依托硬核科技圈的長期資源積累,緊靠原始創新,依靠自開發的數據雷達尋找合適標的,通過專利、論文、科技成果等深度梳理,系統化、部隊化發掘前沿科技驅動的極早期項目。投資重點關注新材料和AI for Science等交叉學科主題,覆蓋先進制造、生物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技等領域。
在基金籌備期間,未來光錐已投資超過10個前沿科技驅動的早期項目,已披露的有植入式腦機接口公司微靈醫療、基因編輯育種公司彌生生物、中農種源等,其他已投資企業涉及多個卡脖子的硬科技領域。較短時間內,已出現多個估值大幅增長的項目。
當“投早、投小、投科技”成為投資行業共識,未來光錐的核心競爭力如何體現?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普遍處于早期階段,所需資金量大、投資回報周期長,項目轉化成功率也比較低。未來光錐如何幫助企業打通從科研項目到產業化關鍵堵點?
硬科技投資時代躬身入局
“我們明確感受到硬科技發展趨勢的確定性是在大概2018年,從那時起,我們一直在思索,搭建怎樣的團隊、做什么樣的事情,才能參與這一波的大潮。”姬十三對21世紀經濟報道回憶說。
一年以后,果殼建立起獨立硬科技內容團隊,這也類似于投資機構研究組的性質。“做內容是我們熟悉的方式,但如何想更深度參與其中,僅僅做內容是完全不夠的,所以我們就慢慢向深水區摸索。”姬十三說。最終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正式成立。
據了解,未來光錐及果殼硬科技,已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正在和諸多研究機構、高校、全國一級學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未來光錐搭建了覆蓋各領域的產學顧問體系和龐大的外部專家網絡,建立了硬科技人才團隊,包括各學科博士、資深行業從業者。
放眼當今創投市場,早期科技投資市場的競爭已經愈發激烈。比如紅杉種子基金今年完成4.8億美元新募資,高瓴在去年9月宣布推出“Aseed+”種子計劃,加磅種子輪投資。
對此,姬十三認為,機構都在往早期走有幾個層面的原因。一方面,市場中熱錢太多,A輪往后的項目就算是在一級市場公開亮相的項目,容易吸引大量投資方的哄搶。有些項目甚至估值出現了很明顯的不合理的地方,這逼著大家往早期看。
“其實硬科技市場早期估值抬太高是不太合理的,從科創板或者現在專精特新項目來看,硬科技項目絕大多數還是百花齊放,各自占領一塊陣地的格局,有些過熱的事情還是要警惕。”姬十三說。
另一個方面,很多硬科技項目面向產業端,從誕生之初可能就有很好的現金流,也不會把太多的錢在渠道里砸,也不太容易出現以前的燒錢大戰。這種公司融一兩輪就可以直接上市了,因此如果不在早期參與進來,后面基本也沒什么參與機會了。
“這一次的硬科技革命,根子上還是需要在科研領域的突破。硬科技創業者要么是具備企業家特性的科學家,要么是曾經在學界浸潤過、后來去到產業的專家,或者是具備科研資源整合能力的人。無論是哪一種,順著科研成果向上游追溯,都是最天然的早期線索。”姬十三說。
以超級連接器構建核心競爭力
此時入局的未來光錐核心競爭力如何體現?在姬十三看來,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讓團隊投資硬科技更富有優勢。
首先是更專業的項目價值識別能力。團隊用了幾個月時間,嘗試通過科研論文和專利篩選潛在優質項目,效果得到了行業內資深投資人的高度認可,證明果殼時期積累的“識別科技項目價值”這一能力,相當程度上可以復用于投資項目識別。
其次,更懂科學家、更容易與原始創新團隊建立信任。果殼過去做了13年的科普內容,跟國內許多科學家和科研群體有很深度的鏈接。團隊不僅有與科學家打交道的成熟經驗,也更愿意投入足夠的尊重與耐心,比起見一面交個朋友、注重效率的投資模式會更在意長期價值。
第三,更清楚科技項目到產業化之間的gap,能夠更精確地幫助項目補齊短板。去年,果殼與1000多位專家教授進行了交流。預計今年會跟十余家科研機構、學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幫他們完成科研成果的轉化。有能力在科研成果的早期參與其中,在他們產業化的過程中提供幫助。
據了解,在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籌備期間,團隊溝通了上千個硬科技初創項目、水下項目,觸達近200家研究機構及高校。已投項目的創始團隊普遍為兼具正向研發能力與產業經營的復合型團隊,不乏前上市公司、細分產業龍頭的高管與技術專家。
姬十三表示,在篩選具體的項目時,所有機構綜合來看還是要看技術壁壘、市場規模和創始人的企業家精神,但是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偏好。對未來光錐來說,正向的研發能力會是相對側重的地方。
另外,科技產品的最終變現還是要通過消費完成,果殼在過往的合作中,也跟許多產業龍頭建立了長期伙伴關系,包括各種消費產業與化工、材料龍頭企業。因此,未來光錐也比較偏愛消費上游新材料相關的項目。
投資之后,未來光錐希望成為超級連接器,打通第一公里的關鍵堵點,鏈接政產學研資用,帶著產業后期視角和資源扶助從0到1的科技成果轉化。
姬十三解釋稱,硬科技時代最大的不同在于,許多硬科技企業的市場是面向產業方和地方政府,這里面需要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如何為幫助硬科技企業尋找合適的產業落地方、去哪個城市進什么園區、怎么幫他們對接產業的需求、如何整合技術研發的力量、怎么幫他們的產品做宣傳,這些都是硬科技產業發展的堵點。讓硬科技發展的各個生產要素能流通起來,就是未來光錐所要做的事情。”他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