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睞·中軸線尋訪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編者按:3月以來,跟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腳步,“青睞”策劃推出了“北京中軸線深度尋訪”系列活動。根據最新公開的北京中軸線遺產“全景圖”,邀請專家帶隊,與讀者一起深入尋訪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中軸線遺產保護區域,以及中軸線遺產緩沖區域。
通過“中軸線深度尋訪”系列活動的實地走讀,我們與廣大讀者一起探索“曠千古之希逢,超萬代之奇觀”的北京中軸線,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故事,深切體會北京這座舉世矚目的古都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
4月16日一早,“青睞·北京中軸線深度尋訪”系列第四站開啟,新老會員朋友見面問候聲此起彼伏,氣氛親切。嘉賓夏凡也早早來到現場,今天他背著的雙肩背包又大又沉,原來是他送給大家的專用“北海知識圖冊”。他在里面用各種插圖、老照片設計串聯起北海的重要知識點,大家人手一冊,邊走邊看邊聽,收獲滿滿。
登上團城,天清氣朗,古樹森森,殿閣環繞,景色宜人。大家在承光殿東側席階而坐,這個靜美的“露天大講堂”為此次深度尋訪北海按下開始鍵。夏凡告訴大家,北海公園所在的這片水系以及它所涵蓋的建筑群是北京最古老的區域,甚至比北京城的歷史還悠久,見證了整個北京城的變遷和發展,“今天之所以給大家配發圖冊,就是想讓大家能更加充分地認識北海、了解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為什么說北京城是“建城三千年”?
要想了解北海的歷史變遷,首先要清楚整個北京城的歷史。夏凡告訴大家,歷史上北京這個區域曾出現過三座都城級別的城址,分別是燕都琉璃河、薊城,以及后來的元大都。
夏凡打開課件圖冊,展示一張明清時期北京皇城的平面圖,由此及彼開始講述:“1420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了新的北京城,最終明代北京城由最里面的宮城、皇城,內城,再加上外面的外城構成。其中皇城在當時也是‘禁城’,普通老百姓不能進入,里面分布著大量為皇家服務的機構,號稱‘二十四衙門’,這些機構都是由太監執掌。到了清朝,皇城才逐步開放。從圖中還能看到,北海就在紫禁城的西北,是皇家大內的一座御苑,皇帝經常到這里賞花觀景、休閑娛樂。”
“大家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北京城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那么這里面的‘3000年’是從哪開始算的?”夏凡解釋說,“其實是公元前1046年,這一年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了周王朝,然后封召公于燕,在琉璃河建立燕都,于是北京史學界公認這一年為北京建城的開始。”
“周武王的父親就是周文王,周文王算是周朝創業集團的第一任董事長,此外他還是周易八卦理論的創立人之一,我們熟悉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句話里,姜子牙釣的也是去渭水河畔訪他的周文王。周文王還有個兒子,也是西周的開國元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姬旦,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周禮》成為儒家理論基礎,也是后世王朝幾千年所尊崇的禮法制度。”
聽到“姬旦”這個名字,大家不由得笑起來,夏凡也笑道,“周武王還有個弟弟,叫姬奭(shi),就是剛才講的封到北京來的那個‘召公’,所以這個知識點很好記,‘雞蛋’和‘雞屎’,是西周創業集團的兩大功勛人物。”大家越發樂不可支。
“整個北京的建城史,其實還蘊含著一個很大的爭議。”夏凡繼續說道,“天下既定,分封諸侯,《史記·周本記》中記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炎帝)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封尚父(姜子牙)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這里有一個關鍵詞是‘褒封’,意思是之前這幾個國已經存在,武王只是繼續承認他們而已;而后面對于周公、召公他們用的詞是‘封’,也就是之前沒有國土,因為他們的建功立業,所以讓他們封疆建國、裂土封侯。因此在北京地區存在的那個‘薊城’屬于‘褒封’的國,創立時間大概率是要早于公元前1046年的,也就是這個起始時間還要向前推,但無論怎樣并不妨礙‘建城三千年’的這個結論。”不少會員贊嘆老師對北京歷史研究得深入。夏凡直言,“歷史研究是動態的,一些爭議、存疑的問題都會留給我們后人繼續研究、繼續探索。”
北京城的建城史,離不開永定河故道的地理變遷
夏凡接著打開一張“永定河故道變遷圖”講道:“眾所周知,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幾十萬年來,歷史上永定河從西向東流淌,經歷了四次重要改道,分別形成了‘古清河、古金溝河、古纝水、古無定河’,這四次變遷為北京城積蓄存留了充沛的地下水資源以及眾多的地上河流與湖泊,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蓮花池水系’與‘高梁河水系’,它們成為日后北京城發展變遷的重要依托。”
大家的學習熱情也讓夏凡越講越興奮,“自商周時期開始‘蓮花池水系’旁就出現了薊城,此后長時間是燕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薊城便開始成為中原王朝的邊疆城市,歷經秦漢、直至隋唐。唐朝末年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代,后晉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獻給了契丹,這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從這之后,北方游牧政權開始擁有了北京地區,而中原的漢家政權由于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開始屢遭遼金暴打。公元938年,遼國將幽州城(薊城)定為‘遼南京’,在城中開始大規模營建宮殿,同時將都城東北郊水域,也就是今天北海地區開辟為皇家園林。”
“公元1153年,滅亡遼國后的金國將遼南京城擴建為更大的‘金中都’,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王朝的正式首都,而不是陪都,我們所說的‘八百年建都史’就是由此而來。公元1166年,金世宗完顏雍在北海地區營建了一座規模宏大、景色優美的‘太寧宮’,使這里繼續成為帝王皇家郊游踏青、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放棄了‘蓮花池水系’,轉而在北海所處的‘高梁河水系’建造了舉世矚目的元大都,并把北海和中海納入了皇城之中作為‘太液池’。此時的北海不僅是一座皇家園林,還是新都城選址的依據、規劃的基準。
“公元1368年,明軍大帥徐達攻克了元大都,出于軍事需要,廢了元大都的北側城墻,把城墻移到了壩河以南,這樣可以依托壩河作為護城河使用。后來1420年永樂帝遷都北京,營建了紫禁城、皇城、內城等,并在‘中海’以南開挖了‘南海’,由此‘西苑三海’正式形成。1553年嘉靖皇帝又修建了外城,由此北京正式形成‘凸’字形的布局結構,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整個北京城以這種形狀存在了400多年。”夏凡滔滔不絕,從地理歷史的角度,講述北海區域。
團城原來是一個真正的島嶼,明朝才將團城東側填成陸地
“1956年在北海公園西邊曾挖掘出一座唐盧龍節度使的墓葬,碑文寫了‘開成三年葬于薊城東北七里龍道之左原’。1979年出土的唐代《宋再初夫婦墓志》志文記載:‘大中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歸定于幽都縣界禮賢鄉龍道村。’這兩座墓葬證明,在唐代的北海區域就有‘龍道村’存在,而且從‘葬于薊城東北七里’這句話也能反推,當時的龍道村也就是北海區域向西南七里的地方就是薊城,這為薊城的定位也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史料證據。”
大家還在回味地理方位,夏凡轉而講起皇家園林的傳統文化理念,“古代帝王建造園林,其中依據的很重要一個傳統文化理念就是‘一池三山’,‘一池’指的是‘太液池’,象征東海;‘三山’指的是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傳說這三山上有長生不老的仙藥,所以歷代帝王喜歡在皇家園林中打造出‘一池三山’,以企盼自己可以長生不老。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從唐朝的大明宮到南宋的德壽宮,從我們現在所在的北海,到圓明園、頤和園,里面都出現了‘一池三山’的樣貌布局。北海區域的‘三山’是誰呢?就是瓊華島,代表了‘蓬萊’;團城代表了‘瀛洲’;中海里的犀山臺則象征著‘方丈’。”
夏凡告訴大家,團城最早只是北海這片水域中的一座小島,金代修太寧宮建筑群把它納入其中,元代在上面修建了儀天殿,明代把團城東側填成了陸地,使其變成凸出岸邊的半島,又在島上建造了一圈城墻,從此正式更名為“團城”。他介紹說,“1986年曾在北海南門外地下挖掘出一個東西向的石橋,這也證明了團城以東曾經是一片水域的存在。”
“青睞”會員一行人來到承光殿前,夏凡告訴大家整個團城的中心建筑就是這座承光殿,它的看點之一就是“抱廈”的設計,“所謂‘抱廈’就是在主體建筑的四周再做出一間附屬的小房間,我們看承光殿就是中間是主體大殿,屋頂為重檐歇山,大殿的四邊各探出單檐歇山的抱廈一間,從空中看幾乎呈一個十字形,抱廈的設計會讓建筑更加玲瓏繁復。”
走到殿前一棵繁茂的古樹下,一件元代遺存下來的稀世珍寶——瀆山大玉海呈現在眾人眼前。“這個大玉海制于1265年,最初被放置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中,元世祖忽必烈用它盛裝美酒、大宴群臣。明朝萬歷年間,廣寒殿倒塌,玉海隨之流失。直到乾隆年間在西安門外的真武廟被重新找到,當時道士用它做了腌咸菜的菜甕。乾隆皇帝花重金購回,并建造了石座、石亭,安置在團城承天殿前。瀆山大玉海還有一個原裝的漢白玉底座,當時并沒有運過來,乾隆讓工匠做了個石甕和它配對放置,它們如今都存放在北京南城的法源寺中。所以現在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團城上是元代的玉甕、清代的底座,而法源寺里是清代的石甕、元代的底座。”
“瀆山大玉海是由南陽獨山玉制成,通體為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紋,工匠們根據花紋的形狀雕刻出了一幅生動鮮活的海底世界。瀆山大玉海是中國制玉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
夏凡繪聲繪色的講述,令會員們十分感慨,大家再次駐足,細細觀看承光殿、大玉海,再加上旁邊千年的白皮松,不禁深深感嘆,一座小小的團城也集中了這許多的國家傳奇瑰寶。
剪邊、聚錦、鬧龍脊,皇家園林建筑里的精彩
走進北海南門,藍天碧波,一塔湖圖,“青睞”一行人像在畫中游。面對美景,大家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夏凡招呼大家來到一座牌樓的南側說:“這里是北海的一個經典拍攝機位,通過牌樓拍攝白塔,形成一個‘框式構圖’,給大家30秒,拍完了接著上課。”會員們笑了,隨即響起一陣快門的咔嚓聲。
拍攝完畢,夏凡繼續開講。“北海公園一共有16座牌樓,是牌樓最多的公園,我們面前這座‘積翠’牌樓有四根立柱,每兩柱之間叫‘一間’,四根立柱就是三間,再看上面有三個屋頂,一個屋頂叫‘一樓’,所以這個牌樓的樣式就是‘四柱三間三樓’”。他接著向大家解鎖牌樓的知識:“以前北京城很多地方都有牌樓,它是北京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北京牌樓大致分四類:一是‘街巷路口牌樓’,比如東單、西單牌樓,東四、西四牌樓;二是我們眼前這種在橋兩側設立的牌樓,叫‘橋梁津渡牌樓’;此外還有‘壇廟寺觀牌樓’和‘陵墓祠堂牌樓’”。
舉步上橋,一路前行。“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個永安橋是曲尺形的,這在北京比較少見。”眾人停步細看,驚訝于以前從沒注意過這個橋有兩道彎折。“為什么修成這樣?其實不光是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出于功能的需求。大家看這張圖,這座橋南北連接著團城和瓊華島,團城上有承光殿建筑群中軸線,瓊華島上有永安寺建筑群中軸線,這兩條中軸線雖然方向相同,但并不重合,所以就把這座橋設計成曲尺形,兩端分別對應著兩條中軸線,這充分體現了皇家建筑中嚴格的規制理念與巧妙的設計思路。”
夏凡告訴大家,這座橋在元明時期中間部分是小船承托的木制橋板,需要時可以隨時斷開。直到清乾隆時期才改建為全部石制。有史料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四月初二日命將‘永安寺前三轉橋中空橋板欄桿俱照兩邊石橋石欄改做……估需銀一千四百四十三兩一錢二分六厘……’”
站在永安橋舉目望去,“堆云”牌樓巍峨的身姿映入眼簾。“大家知道它為什么叫‘堆云’么?”會員紛紛說出答案,無一猜中。“咱們先留個謎底,一會兒揭曉。”夏凡笑著說。
進入永安寺,穿過山門、天王殿,站在院中,夏凡指著大雄寶殿的屋頂說,“大家看看屋頂,上面用彩色琉璃瓦拼出非常美麗的幾何圖案,這個叫‘聚錦’,是皇家園林建筑中常用的手法,突出的是五彩斑斕、活潑漂亮的風格,和我們在故宮感受到的‘毫不畏懼之單調’的正統嚴肅的純色屋頂很不同。大家再看看正脊上那兩條綠色的蛟龍,它們在黃色祥云中相向穿行飛舞,中間是火焰寶珠,這就是‘鬧龍脊’。此外大殿的正吻跟故宮太和殿的正吻也不一樣,尾巴上的龍鱗是凸起的,顯得更加靈動,卷尾中部也是漏空的……以上這些都是皇家園林建筑中常用的設計手法,而在故宮以及壇廟建筑當中則很少出現,這就是皇家建筑體系中隱含的一些設計規律。”
瓊華島上的艮岳石,訴說著一千年的不朽傳奇
走到瓊華島的半山腰,一座帶陰涼兒的亭子成了天然教室。夏凡指著周圍一堆形狀各異的假山石說,“大家看看這些假山石,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艮岳石’,它們的經歷非常傳奇,見證了一千多年中國的滄桑歷史。”
夏凡告訴大家,這些艮岳石最初就是存在于江南太湖中的“太湖石”,北宋皇帝宋徽宗對它們極其鐘愛,便派大批民夫水手將它們采挖出來,并用船運到汴梁,放置在了艮岳園中,又建造了各種亭臺樓閣,種植了各種奇花異草,飼養了各種珍禽異獸,最終打造出一座如夢似幻的艮岳園。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艮岳園建成沒幾年,金兵南下大舉入侵北宋,最終汴京城破,北宋滅亡,艮岳園從此荒廢。后來金人在北京建造金中都時,就把汴梁皇宮里有用的建筑構件都給拆運到了北京,包括艮岳園中的大批艮岳石也運了過來,放在了瓊華島上,“當時還沒有永安寺建筑群,因此遠遠望去,漫山都是白色的艮岳石,仿佛一片白云縈繞,所以我們剛才說的堆云牌樓為什么叫‘堆云’,就是由此而來。”
眾人恍然,原來“堆云”指的是山上的這些“艮岳石”。
“后來清代順治年在山上修了永安寺,康熙乾隆時又把很多艮岳石移到其他宮闕園林中,所以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漫山‘堆云’的場景了,剩下的這些艮岳石就在瓊華島上定居下來,直到今天。”
“這個區域的艮岳石到底是不是大宋艮岳園中的那批石頭呢?雖然有史料佐證,但還需要進一步去鑒定。”夏凡坦言,“幾年前我的母校天津大學的王其亨教授專門帶團隊來這兒取樣,然后又分別去開封、太湖取樣分析,最后對比結果顯示,樣本成分相同,的確是一批石頭。”
由艮岳石的傳奇經歷,夏凡接著向大家分享了登峰造極的宋朝文化藝術和獨特的社會發展狀況,會員們聽得非常認真。
白塔南面中間的“眼光門”是活的,可以進入塔身內部
上山時,夏凡帶著大家走了一條“秘道”,每個人出洞口時都很開心,像走紅地毯一樣招手亮相,輕松歡樂的氛圍給會員留下美好回憶。接著再爬長長的臺階,似乎也不覺得累了。
當北海的標志性建筑白塔出現在眼前,眾人感嘆其雄偉壯觀。夏凡告訴大家,據《清實錄》記載,“清順治八年六月十二日建禁城后土山白塔成”,也就是說這座高35.9米的白塔,建于順治八年。“整個白塔的構造由四部分組成:下部是石質須彌座,座上疊三層圓臺;中間的覆缽形塔身像一個倒扣的缽盂,塔身直徑最大約14米,塔身南面中間有‘眼光門’可以進入塔身內部;上部是‘十三天相輪’;寶頂由天盤、地盤、日、月、火焰組成,象征佛法的光芒四射、永照大地。白塔的塔身由方磚砌成,里面是空心的,藏有‘寶物’若干,如一尺高的鍍金銅佛像一尊,盛放舍利子的銀盒一個,佛龕供桌一套。其他還有茶葉、藥材、珍珠、珊瑚、青金石等。”
“說到塔,它是中國古建發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建筑形式,塔的種類多樣,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等;從結構形制上看,有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等等。” 夏凡由白塔開始將知識點繼續延伸,又打開圖冊向大家逐一展示中國有代表性的古塔圖片,令人大飽眼福。
時間過得飛快,要結束時大家紛紛要求老師再講一會兒。“這是北海歷史上的第一張照片,拍攝于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期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套航拍照片,拍攝地點就在北海瓊華島東側,當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法國遠征軍帶來了一架直徑七米的熱氣球……”夏凡又打開圖冊中的一張張老照片,給大家分享了一節攝影史上的人物與故事。
解散時,深受歡迎的夏凡被會員圍著在講義上簽名留念。夏凡邊害羞地簽名邊笑著表示實在受寵若驚,他直言,“大家聽得入神,問得專業,我就會講得更多,也講得更帶勁。”
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供圖/李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