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了2023年7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數據顯示,2023年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3%,環比上漲0.2%,1 —7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5%。 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0.2%,1—7月平 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2%。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6.1%,環比下降0.5%。1—7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5%。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7月通脹數據初呈積極跡象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研報指出,2023年7月通脹數據初呈積極跡象:
(1)CPI同比繼續小幅下探在市場預期之內,但環比是6個月以來首度正增長;(2)核心CPI同比反彈,環比的0.5%是2020年2月以來最高;(3)PPI同環比均降幅收窄。
2023年7月CPI同比-0.3%,低于前值的同比零增長,但高于WIND口徑市場平均預期的-0.5%;環比為0.2%,高于前值的-0.2%,是2023年2月以來首度正增長。
2023年7月核心CPI同比為0.8%,高于前值的同比0.4%;環比為0.5%,高于前值的-0.1%。
2023年7月PPI同比-4.4%,高于前值的-5.4%;環比為-0.2%,較前值的-0.8%進一步收窄。
是否通縮?物價走勢底部或已確認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國內并未出現通縮,盡管CPI當月出現收縮,但國內并沒有連續6個月及以上價格持續收縮,貨幣信貸、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的情況;同時,從國內情況看,國內需求穩步復蘇,工業部門整體去庫存尾聲,供需趨于平衡,宏觀政策精準有力,國內后續也不存在通縮基礎。
東方金誠表示,7月CPI進入通縮很可能是一種短暫現象,8月食品價格下跌對整體物價的拖累效應有望緩和,加之服務價格漲幅有可能進一步擴大,8月CPI同比有回歸正增長勢頭。
民銀研究分析,7月CPI同比下降0.3%,盡管落入負區間,但整體物價形勢并不悲觀,后續CPI與PPI增速雙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本輪物價走勢底部已基本可以確認。
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反彈。隨著美國經濟軟著陸預期上升,加息進程趨于完成,近期IMF、OECD等主要國際組織上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以及包括產油國堅持減產等因素綜合影響,國際原油價格近來持續回升。 同時,為秋冬季節供暖歐洲天然氣庫存持續回補需求上升,疊加供給偏緊價格也自低位小幅反彈。
二是豬肉價格近期出現短周期反彈。7月下旬以來國內豬肉價格出現反彈,主因養殖戶在持續虧損后,在價格短期上漲預期下壓欄惜售所致。 進入四季度后,隨著肉類季節性需求回升,以及前期產能去化效應開始逐步顯現,豬肉價格或在底部企穩待漲。
三是核心通脹有望逐步回暖。今年以來我國核心通脹持續處在歷史低位,反映內需偏弱。 但隨著近期包括“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1條”“穩就業升至戰略高度”“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活躍資本市場”等在內的逆周期政策組合拳逐步發揮“針對性、組合性、協同性”效果,我國內需回升或促進核心通脹逐步實現歷史均值回歸。
郭磊分析,本輪PPI底大概率在6月已經形成,從CRB指數同比來看,其5月形成谷底,PPI滯后了一個月;
CPI底則有可能在7月,7月CPI同比的繼續下行已包含了豬肉價格基數的跳升,目前環比上行動能正在增強過程中,后續工業消費品和豬肉價格有望是兩條驅動線索。
PPI上行趨勢相對較為明朗,其上游的CRB指數降幅收窄明顯。2023年5月CRB指數同比為-14.2%,6月收窄至-11.3%,7月則進一步上升至-3.6%。
CPI則在環比和基數兩種力量之下。7月就包含豬肉價格基數的約束,去年6月和7月農業部豬肉平均批發價月均值分別為21.6、29.1元/公斤。8-9月基數上升有限(去年8月和9月分別為29.1、30.9元/公斤),環比動能增強的背景下,同比有較大概率回升。
申萬宏源宏觀分析,PPI方面,國際油價和國內煤價回升或推動PPI三季度恢復加快。近期沙特等OPEC國家加碼減產協議,加之全球服務消費恢復,原油供需格局仍是供給偏緊,國際油價仍有向上恢復空間。而國內煤炭供給最快釋放的階段逐步過去,夏季高溫天氣下煤價或有所回升,此外下游需求積極恢復,目前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或也將有所緩解,預計三季度PPI或加快恢復。
CPI方面,地產竣工拉動核心商品CPI、服務消費驅動核心服務CPI均出現積極改善,8月后CPI開啟回升過程,維持2023年整體CPI同比0.5%的判斷,8月之后CPI將逐步回升,無需因整體CPI讀數偏低而過度解讀為“需求不足導致通縮”的風險。
PPI和CPI雙底有三層含義
郭磊表示,PPI和CPI雙底在宏觀和資產定價上的含義有三:一是從總量意義上,它對應名義GDP底。今年二季度處于名義GDP低點。如我們在中期報告《重拾定價錨》中類比的2016年,市場沒有低估實際GDP,但低估了名義GDP彈性。
二是從PPI線索上,它的觸底將會滯后引發庫存觸底,即廠商看到價格停止下跌后會回補合意庫存,從而引起訂單連續反應,制造業庫存底何時確認是值得后續繼續觀測驗證的;
三是從CPI線索上,一般物價對消費類資產定價具有指示意義,我們可以通過義烏小商品指數等影子指標觀測這一點。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子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