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報記者 許予朋
“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逐漸呈現出新的特征:市場運行呈現較強的韌性,市場主體更加成熟,交易行為更加理性,匯率避險工具人民幣跨境使用水平大幅提升,也大幅壓縮了匯率風險敞口。”6月8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目前,外匯市場監管者在面對市場變化時,更加從容、更加淡定、更加成熟,外匯市場宏觀審慎政策工具也更加豐富,“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好我國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
縱觀歷史,潘功勝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周期經歷了三輪較大的下行期,分別是2000-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2022年全球股債匯市場“三殺”。由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美聯儲貨幣政策成為全球金融周期的重要驅動因素。美聯儲1999-2000年、2004-2006年、2022年以來三輪加息,分別導致了此后的全球金融周期的三輪下行期。一些新興經濟體基本面比較脆弱,對外部融資依賴度較高,每當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條件收緊時,新興經濟體往往就會面臨較大的資本流出、本幣貶值、外債償還壓力,甚至爆發金融危機。
2022年以來,隨著美國金融條件快速收緊,全球金融周期進入下行期,新興經濟體再度面臨本幣貶值等壓力。不過相較于上幾次,這一輪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速度相對較小。據潘功勝介紹,這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持續增長,應對資本流出的緩沖墊更厚;二是許多新興經濟體央行搶在美聯儲之前啟動加息周期,爭取了主動;三是商品出口型新興經濟體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振。
“近年來,中國金融周期相對穩健。”潘功勝表示,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國長期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堅持跨周期和內外平衡導向,不跟隨美聯儲“大放大收”,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松政策。中國穩健的金融周期也為經濟和金融市場運行提供了適宜的環境。2023年以來,中國的信貸脈沖轉正上行,顯示信貸對經濟的支持作用正在增強。人民幣資產具有競爭力的真實利率,為我國貿易投資伙伴持有的人民幣資產提供了良好的保值能力。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人民幣債券也保持了良好的投資組合分散化價值。
整體來看,潘功勝指出,2023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跨境資金流動由年初較高順差趨向基本平衡,外匯儲備穩中有升,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4月中旬以來,受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美元指數在4月中旬以后開始走強。同時,疊加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些波動,但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預期和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保持相對穩定。
向前看,潘功勝認為,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穩中上行的態勢,而一些市場機構則預測美國經濟可能面臨溫和衰退。同時,隨著美聯儲加息周期接近尾聲,美元走強較難持續,外溢影響有望減弱。總體看,我國外匯市場有望保持較為平穩的運行狀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