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一、原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資料圖】
4、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5、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6、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7、(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8、二、譯文: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9、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10、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11、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
12、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13、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
14、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15、三、賞析: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
16、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
17、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18、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
19、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0、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
21、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
22、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
23、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24、”四、創作背景:這首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
25、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于長安。
26、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
27、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