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我國銀行業就開始不斷下調儲戶的存款利率,爭取讓銀行的負債成本下降一些。到了現在,經過4年銀行的存款利率下調,基本上持續下調的空間不大了。那么對于銀行業來說,現在就是要轉向貸款規模的擴張,爭取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賺取到更多的利潤,各家銀行之間貸款爭奪開始了,那么貸款利率順理成章的要浮動了。
我國銀行業總體收入來源中,超過60~70%的都是存貸息差收入。而我國的存貸息差,相對在全球主要國家比較是很高的,遠遠超過平均2%的范圍之內。這也造就了我國銀行業賺錢相對更容易。自然也有了可以讓貸款利率下調的讓利空間。但從過去的經營特點來看,我國銀行業最喜歡的還是高利率貸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2023年3月,我國銀行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34%,同比下降0.31 個百分點。這說明隨著存款利率的下調,我國貸款平均利率水平也在微微下浮。但是存款利率在這幾年間,從最高年化利率6%降到現在不足3.2%。但是貸款利率下降幅度并不算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沒有超過一個百分點。
銀行貸款品種很多,提供給不同需求的企業和民眾選購。不過從帶給銀行的收益角度,那是有著明顯的鄙視鏈。中大型企業貸款的利率最低,之后就是針對一些小微企業的經營貸,貸款利率最高的自然是針對居民個人的消費貸。
可以看到統計數據,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3.95%,同比下降 0.41 個百分點。這種企業貸款是所有貸款種類中利率最低的,一般來說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大型企業可以享受到這個利率,或者有著足夠擔保物或者抵押物的中小企業。
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53%,同比下降0.45 個百分點;3月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利率 4.72%。而這種貸款一般就是針對于中小企業主的經營貸,以及個人的抵押借款例如房貸款。明顯他們的利率水平要遠遠高于企業貸款利率水平。
那么最高利率的貸款,自然是無抵押純信用的消費類貸款,現在各家銀行都已經在這方面進行發力了,尤其是針對消費貸,想出了各種各樣的促銷方法,爭取發放貸款的規模更大,賺取的息差收入更高。為什么銀行熱衷于做消費信用類貸款?無他,唯利潤高爾!
但凡涉及到無抵押純信用的消費貸款,各家銀行的利率水平就會很高了。即使借款人的銀行征信水平非常高,而且沒有任何可以扣分的負面因素,各家銀行放款的利率水平也不會低于7.2%,也就是大家可以經常在廣告中看到的,借1萬塊錢,每天只需要給兩塊錢利息。但是基本上實際到手的利率水平會遠遠高于7.2%。
另外還有一個銀行小花招,如果是要求按月平均等額本息還款的類型,其實客戶承擔的利率又要上浮50%左右。舉例說明,假如借1萬元, 借12個月,名義利率7.2%:
1.假如到期一次還本付息,那么年底給回10720元,這確實屬于實際利率7.2%;
2.假如要求按月進行等額本息還款,每個月還893元,算上去總數一樣。但其實隨著按月還款,本金也在不斷降低,導致銀行收取的實際利率在不斷提升,銀行賺取的實際利率高達10.8%以上。
在前幾年互聯網金融亂象時,那些無牌照的放貸機構,就是熱衷于發放各種消費類貸款。經過4年的整治之后,這些無牌網絡平臺基本都已經消失了。銀行作為合法放貸機構,開始在經營貸以及消費信用貸上面發力了。
銀行吸收存款的綜合成本在2%左右,每多放出去一筆這樣的高利率貸款,銀行賺取的超額利潤會更多一些。現在明白了,為何各家銀行爭奪激烈,趨之若鶩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