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項針對小鼠和實驗室培養的人類結腸“類器官”的新研究表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實驗藥物可以在臨床前模型中顯著減輕炎癥性腸病(IBD)的癥狀。
這種口服實驗藥物可以抑制IBD人類和動物模型中過量產生的腸道酶,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估計,IBD是一種困擾超過300萬美國成年人的疾病。
這項新研究的報告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
IBD 是一種疾病類別,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統細胞反應過度并攻擊健康組織。該過程會導致腸道慢性炎癥、腹痛、腹瀉、體重減輕和直腸出血。
目前的治療主要依靠類固醇等抗炎藥物,以及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或切除或繞過患病腸道組織的手術。然而,許多 IBD 患者即使接受治療也會出現衰弱癥狀。
“非常需要為 IBD 患者開發新療法,因為大約 40% 的患者沒有從當前的治療中受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物發現項目主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病學教授 Barbara Slusher 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和通訊作者。“我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治療靶點,并成功開發了一種耐受性良好且有效的藥物來抑制該靶點,這一想法確實令人興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