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澛汀河,位于我區東北部。它北起興化南官河,南至泰州海陵區通揚運河,東接蚌蜒河(駁鹽河),西通鹽邵河,全長47.1公里,是一條半天然半人工的河流。
瀂汀河作為一條區境界河,它縱橫興化,姜堰,江都,泰州等市區。流經江都境內的有兩段:南段在小紀鎮花莊(原吳堡花莊),是與姜堰俞垛鎮之間的界河;北段穿過武堅鎮九塘村,全長9.8公里。
澛汀河,原名鹵汀河。古名海陵溪。它在十七世紀前本為湖蕩,后因淤塞而逐漸成河。因為泰州方言的語音問題,它又被叫做魯汀河,魯丁河,魯定河,浦定河等。
鹵汀河,鹵,為鹽鹵之意,汀,水邊平地也。這名字里浸透著的寒澀鹽鹵的味道與咸濕海風的氣息,不僅和它的歷史相吻合,也與它的傳說相關聯。
興化東邊,古時原本是一片灘涂,陸續建成了十個鹽場,所產之海鹽就由鹵汀河運出。后來,河道淤積,鹽船過境要靠纖夫才能艱難前行。北宋天禧五年(1021)至天圣四年(1026)年間,名臣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和興化縣令時,組織開挖了一條人工河將海邊上的鹽場全部串連起來,叫串場河。這樣,海鹽就從串場河入蚌蜒河(駁鹽河)再從鹵汀河入斜豐港(鹽邵河),經邵伯進入揚州;或直接從鹵汀河進入泰州至通揚運河。所以,鹵汀河作為里下河的門戶,原來就是一條運鹽河。
相傳到元末時,興化白駒場操舟運鹽的張士誠,后來干起了販賣私鹽的生涯。一次,他帶領十余艘鹽船沿鹵汀河南下,即將到達海陵時,遭遇到有備而來的重兵,無法過關。張士誠見勢不妙,當機立斷,下令沉船。頃刻間,十多艘雪花花的海鹽全部沉入鹵汀河底。從此,這河水便一直帶有淡淡的咸味,故名鹵汀河。
在澛汀河的吳堡段面,靠近吳堡這一邊的河中有一個半島(但屬姜堰的俞垛鎮葉甸花莊村),呈荷葉形狀,自古以來從未被淹過,人稱“荷葉地”。在明嘉靖時期,常有日本倭寇從海上溯河而上前來劫殺。朝廷派戚繼光在鹽城至鎮江一線巡防。戚繼光順澛汀河南下,見荷葉地地處東西南北交通河道要沖,又是三縣交界之地,地勢十分險要,就派手下十九歲的小將侯必成在此駐守。侯必成依靠當地百姓,多次擊退來犯倭寇。一次,倭寇乘農忙時夜間偷襲成功,侯必成終因寡不敵眾英勇犧牲。為了紀念這位神童小將,當地民眾出資在澛汀河畔建了一座侯王殿,荷葉地也被叫做“神童關”(后演變成神潼關),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四鄉八鎮的民眾便自發乘船前來撒米飯祭奠。后來,就演變成了會船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鹽運的歷史,古戰場的遺址,這些早已成了澛汀河的過往。但是,作為里下河腹部地區的一條骨干河道,它至今仍然在灌溉泄洪,溝通水系,水路運輸等方面繼續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1968年冬,1969年春在續建新通揚運河時,曾對區境內兩段河道進行過達標治理,并對沿河一側的防洪圩堤進行維修加固。2011年,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又給澛汀河帶來了新的機遇,把它納入到東部一期工程里下河水源調整工程項目進行整治。在進行拓寬疏浚后,目前河寬水足,成了新的清水走廊。(朱毓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