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張 順通訊員 車情 濰坊報道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粽子節……它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節,不僅讓我們體會到粽葉飄香、雄黃酒濃、龍舟競渡等傳統文化的芬芳,而且讓我們感受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
一直以來,奎文區南苑學校特別重視傳統節日的研究。本學期,學校五年級教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價值歸向,開展以“弘揚傳統·粽情端午”為主題的傳統節日項目化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探索端午節里的精神與氣節,在實踐研究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講述傳統節日故事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資料圖片)
項目設計
核心概念
1.通過項目學習,留存華夏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文化記憶,感受端午節豐富獨特的風俗傳統,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2.學生收集資料,研究端午風俗和文化故事,領悟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愛國精神,通過包粽子、賽龍舟、誦詩情、詠端午、雙語講端午故事等系列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豐富學生的節日體驗。
驅動性問題
端午在即,作為中華傳統節日,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和喜愛,那么,端午節背后有怎樣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如何對外輸出中華傳統文化,向外國友人講好中華傳統節日故事呢?
搜資料,研端午
知端午習俗——這是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課。師生一起研究交流端午節的來歷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知道祭屈原、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端午習俗,宣揚端午文化。
包粽子,品粽味
歷粽香過程——教師和食堂阿姨為同學們講授包粽子制作步驟,師生其樂融融在學校食堂開展包粽子活動,體會集體包粽子的快樂。不一會兒,就“粽”果累累。有的同學還為自己的粽子設計一條條有趣的宣傳語呢,萬水千山“粽”是情;獨樂樂不如“粽”樂樂;努力,才能更出“粽”等。
美味的粽子出鍋后,師生分享一起品味粽香。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品嘗勞動的香甜,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幸福感滿滿。
品文化,觀龍舟
品龍舟文化——觀看賽龍舟比賽。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特色活動,師生觀看賽龍舟比賽,感受龍舟文化,學習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龍舟精神。
巧設計,縫香囊
過芳香端午——巧手制香囊、艾草掛件。香囊,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學生DIY艾草掛件,共同感受體驗了端午節的快樂。
誦詩情,詠端午
詠家國情懷——歌頌有關屈原的詩歌、講述屈原的故事。開展端午節詩歌朗誦賽、雙語講述端午節風俗等系列活動表達對屈原的懷念之情,在學生心中植下了愛國的種子,激發心中的愛國之情,傳承并傳播傳統文化。
通過此次“弘揚傳統·粽情端午”傳統節日項目化學習,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端午習俗研究、縫制香囊、包粽子、制作艾草掛件、賽龍舟、誦讀古詩、雙語講述屈原的故事等實踐活動,探索端午節里的精神與氣節,深刻感受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