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上內容非常豐富,但不少短視頻都是“演繹”出來的,有MCN公司(俗稱“網紅孵化機構”)從策劃、招募演員到拍攝、剪輯視頻,進行一條龍生產。今年5月1日起,有平臺要求創作者在發布劇情虛構內容時,在顯著位置標注作品系演繹。上海辟謠平臺調查發現,的確有演繹類視頻貼上了“純屬虛構”“僅供娛樂”等標簽,但近期仍有大量演繹類視頻未貼任何標簽,并出現了以訛傳訛的現象。
“向行乞大爺借錢”實為策劃拍攝
(資料圖)
一位大爺坐在路邊一邊行乞一邊吃包子,一位身穿西服的中年男子走上前對大爺說:“我手機沒電了,需要一塊錢坐公交車,您能借我一塊錢嗎?”大爺毫不猶豫從大衣內口袋中拿出一沓零錢,然后抽出一塊錢給了男子。男子繼續問:“大爺,我還沒吃早飯,您能給我一個包子嗎?”大爺又把僅剩的一個包子給了男子。謝過大爺之后,男子掏出了一摞百元大鈔遞給大爺,說“這是我吃包子的錢,請您收下”,但大爺連連擺手拒絕,再三推辭后大爺終于收下了錢,卻忍不住捂臉失聲痛哭。
近日,以上情節出現多個打著“盤點全網那些暖心時刻”標簽的短視頻中,還收獲了不少點贊評論。
但經調查,這段“向行乞大爺借錢”正是演繹的。
這段視頻最早出現在2020年3月17日自媒體“@周老板的正事”發布的短視頻中。
而同一主播在2021年1月31日發布過一條“面對摔倒的老人,你該怎么做?”的視頻,其中的“摔倒老人”正是3月17日視頻中的“行乞大爺”。
從平臺認證看,“@周老板的正事”來自一家MCN機構,其發布的視頻大多是“攙扶老人”“看望留守兒童”“為員工家人湊手術費”等“正能量”的視頻,情節催人淚下,點擊量平均十幾萬,還有幾條視頻點擊量超百萬。不過,這些視頻的真實性都無法求證。而且,“行乞對話”的情節并非“@周老板的正事”首發,2020年3月16日,賬號“@海風團隊”發布過情節一模一樣的短視頻。此外,網絡上與“向乞丐借錢”情節有關的短視頻,更是數不勝數。
種種細節顯示,“向行乞大爺借錢”極可能是MCN公司創作的虛構情節。事實上,這類虛構情節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并不少見,內容多以賣慘、奇聞軼事、虛假慈善等為主。相關賬號利用虛假人設、情節、場景、道具等,凸顯對立或沖突效果,從而達到不當獲取流量甚至變現的目的。不明所以的觀眾則被煽動了情緒,忽略了視頻本身的真實性。
如何鑒別虛構情節的短視頻?
調查發現,平臺要求的“純屬虛構”標簽并沒有從根本上杜絕演繹類視頻。但上海辟謠平臺發現,這類假視頻有共同點——
一是邏輯不合理。虛構的情節通常會包含各種戲劇性的事件或轉折,但往往缺乏合理性。例如,2021年自媒體炒作“碩士生送外賣”,一時間短視頻平臺上充斥著無數“高學歷外賣小哥”,但后都被證實是自媒體自導自演的。
二是拍攝和剪輯很有技巧,與普通抓拍差別很大。演繹類視頻大多有腳本、演員、布景等。拍攝時的運鏡、后期剪輯也比較專業。例如,在“向行乞大爺借錢”的視頻中,有多處近景和遠景互相切換的鏡頭,有大爺臉部和手部特寫鏡頭,將大爺的微表情捕捉得很到位,都是專業攝像機拍攝加上后期剪輯的作品。這類視頻與普通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拍攝差距很大。
三是角色表演痕跡較重。虛構情節的視頻通常涉及表演。如果人物的表演方式、對話和情感反應看起來過于夸張、舞臺化或過于完美,那么情節就可能是虛構的。此前,有參與過演繹類視頻拍攝的人物站出來辟謠的情況。例如,今年2月,慈善主播“云南波波”被曝給老人小孩發錢系造假,一名參與視頻拍攝的四川涼山老人稱,他在視頻中被“資助”了3000元,但視頻拍完后又被收回了2800元。
四是視頻中有可疑線索和痕跡。為了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有些發布者會在專門搭建的攝影棚里拍攝,如果觀眾發現視頻中出現了遮光布、反光板、話筒線、重復使用的道具等,基本可證明視頻是策劃拍攝的。
五是大量重復或相似主題的視頻。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大量同一個話題類型的視頻,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演繹類視頻。包括“向行乞大爺借錢”“碩士生送外賣”“滯銷大爺”等視頻,都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大量出現,這就是自媒體跟風蹭熱度的結果。
針對演繹類卻未標注“演繹”標志并利用虛假情節獲取流量進行營銷、誤導的視頻,用戶可以向平臺舉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