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龍頭,拓展新能源
公司是環保領域龍頭,進軍新能源發力新增長點。公司前身為龍巖無線電廠,成立 于 1971 年,成立第二年便涉足環保行業,至今已有 50 余年,是全國最早生產電除塵設 備的企業,是全球大氣環保領軍企業。公司的每一次控股股東轉換,都帶來了公司發展 道路和策略的更新,推動公司發展階段的升級。從公司第一大股東的轉換來看,我們將 公司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公司成立至 1999 年為潛力積攢階段,公司積極發展自主研發 技術;1999 年福建東正投資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開啟 1999 年至 2017 年的第二階段。 在這近二十年中,公司快速成長,致力于擴充產能,將公司產業布局推向全國范圍,形 成東西南北中生產網絡;2017 年陽光控股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開啟 2017 年至 2022 年 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公司致力于拓展已有業務,進軍非大氣環保領域,通過收購 等方式擴大影響力,開啟環保全領域發展;2022 年紫金礦業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開啟 公司發展第四階段,在目前階段之初,公司打出“環保+新能源”雙賽道發展指導戰略, 與紫金礦業及其他新能源公司開展了一系列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新戰略或借新能源行業 迅速崛起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營收穩健增長,盈利能力強于同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營收穩步提升。2022 年,公司實現營收 118.8 億元,同比上升 5.16%,實現歸母凈 利潤 8.04 億元,同比下降 6.54%。從公司營收以及歸母凈利增長率來看,公司基本保持 穩定增長,2020 年受到疫情影響較大出現負增長,但在 2021 年回升較快;2022 年同比 下跌,主要因為:第一,宏觀經濟環境呈現壓力;第二,環保產業進入者增加,尤其是 逆向混改潮持續,半數央企進軍產業導致短期行業競爭加劇。 從我國大氣污染處理龍頭企業(龍凈環保、清新環境、雪浪環境)對比來看,龍凈 環境盈利規模優勢明顯,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增長較為穩定。
盈利能力位處前列。2022 年,公司毛利率 23.40%,凈利率 6.81%,處于行業內較 高水平(同時段大氣治理行業綜合毛利率水平為 13.9%),公司盈利能力較強。從歷史來 看,2019 年及以前公司更加專注大氣治理行業,此后公司積極擴展業務,發展高毛利率 的垃圾處理、固危廢處理等領域,在疫情期間行業下行的背景下保持了高水平的盈利能 力,毛利率、凈利率基本穩定在 24%和 7%上下。 各 項 費 用 率 較 為 穩 定 , 2022 年 銷 售 / 管 理 / 財 務 / 研 發 費 用 率 分 別 為 2.21%/5.48%/1.47%/4.45%,研發和管理費用率有緩慢上升趨勢。從研發費用投入對比 來看,公司研發投入明顯高于其他龍頭公司,較為注重自主技術研發和應用。
公司盈利主要來自環保設備制造,大氣環保設備占比較高。公司營收領域較為集中, 2022 年公司 90.4%來自環保設備制造,其他部分來自項目運營等。分產品看公司營收, 公司產品豐富,但營收較為集中,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產品占主要營收比重,其中除塵器 及配套設備安裝占比 47.42%,脫硫脫硝工程項目占比 35.41%。目前公司涉足新能源行業, 預計 3 年內公司營收結構會得到進一步優化。
紫金控股,治理改善
紫金礦業收購龍凈 15.02%股權,成為新控股股東。2022 年 5 月,公司原控股股東 龍凈實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西藏陽光瑞澤實業有限公司、西藏陽光泓瑞 工貿有限公司、林騰蛟先生、吳潔女士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 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合計持有的龍凈環保 160,586,231 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 15.02%) 以 10.80 元/股的價格轉讓給紫金礦業,轉讓價款合計為 17 億元。 除上述轉讓的股份外,龍凈實業及其一致行動人陽光泓瑞同意在持有龍凈環保股份 期間,將其持有的公司剩余股份 107,118,761 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 10.02%)的表決 權無條件、獨家且不可撤銷地全部委托給紫金礦業行使,該等委托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至此,紫金礦業表決權比例 25.04%。公司控股股東由龍凈實業變更為紫金礦業,公司實 際控制人由吳潔變更為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
2021 年,公司未及時發布公告披露非經營性占用資金行為,累計發生額合計 4.32 億 元,即陽光集團挪用了上市公司資金,出現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情況,公司股 票自 2022 年 5 月 6 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公司原控股股東采取對紫金礦業轉讓持有 的龍凈環保股份的方式清償占用資金及利息。2022 年 10 月 13 日,原控股股東關聯方已 償還占用的全部資金及利息。事件發生后,公司第九屆董事會、監事會進行改組,全面 加強此類事件管控。
行業:鋰電儲能高增,綠電空間廣闊新型儲能成趨勢,鋰電占主導地位
電化學儲能增長潛力巨大,鋰電為短期最佳選擇。從全球市場來看,儲能是實現 “碳中和”、能源結構轉型的必經之路。儲能技術路線多樣,機械儲能技術成熟,電化學 儲能潛力最大。從技術路徑上看,儲能行業分為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電磁儲能三大 類型,另外還有儲氫、儲熱等尚不成熟的技術,沒有形成產業規模。機械儲能:機械儲 能中應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是抽水儲能。根據 CNESA,我國 2020 年抽水儲能累計裝 機占總儲能裝機的 89.3%。但是抽水儲能對地形、巖層、水文等自然環境要求較高,選 址苛刻,并且建設周期長,故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電磁儲能:電磁儲能更適用 于放電時間短、響應速度快的功率型儲能。超導儲能響應速度極快,適用于特定領域, 尚處于實驗性階段。電化學儲能:2021 年以來,配套存量集中式風光發電站的相關儲能 政策頻繁出臺,考慮自然環境和響應速度、長期經濟性等,電化學儲能逐漸成為主要解 決方案。
細分來看,磷酸鐵鋰短期性價比更佳,鋰電池目前占據主導地位。截至 2021 年底, 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209.4GW,同比增長 9%。其中,抽水蓄能的累 計裝機規模占比首次低于 90%,比去年同期下降 4.1 個百分點;新型儲能的累計裝機規 模緊隨其后,為 25.4GW,同比增長 67.7%,其中,鋰離子電池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市 場份額超過 90%(我國 89.7%)。
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累計投入規模突破 20GW,中國市場增速高于全球。根據 CNESA 統計的數據,2017-2021 年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分別為 2.9/6.6/9.5 /14.2/24.4GW,同比增速分別為 45%/126%/44%/50%/72%,年均復合增速為 70%; 2017-2022 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分別為 0.4/1.1/1.7/3.3/5.6/11.5GW,同 比增速分別為 45%/175%/59%/91%/70%/107%,年均復合增速為 97%,高于全球平均 增速。截止到 2022 年底,中國已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 59.4GW,同比增長 29%。市場增量主要來自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 12.7GW,同比增長 122%。
電化學儲能新增速度迅猛,中國為主要市場之一。2021 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力儲能 項目裝機規模 18.3GW,同比增長 185%,其中,新型儲能的新增投運規模最大,并且首 次突破 10GW,達到 10.2GW,是 2020 年新增投運規模的 2.2 倍,同比增長 117%。美 國、中國和歐洲依然引領全球儲能市場的發展,三者合計占全球市場的 80%。2021 年, 中國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首次突破 10GW,達到 10.5GW,其中新型儲能新 增規模首次突破 2GW,達到 2.4GW,同比增長 54%;新型儲能中,鋰離子電池處于絕 對主導地位,占比 89.7%。
電化學儲能產業鏈分為上游設備商、中游集成商、下游應用端三部分。上游設備包 括電池組、儲能變流器(PCS)、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熱管理和 其他設備等,多數從業者為其他相近領域延伸而來;中游環節核心為系統集成+EPC;下 游主要分為發電端、電網端、戶用/商用端、通信四大場景。在各地區能源結構、社會經 濟水平、電力基建與電力市場完善程度的分化下,儲能產業鏈多數企業參與其中 1-2 個 細分領域,少數企業從電池到系統集成,甚至 EPC 環節全參與。
儲能電池向頭部動力電池廠商集中。對比動力電池,儲能電池能量密度、電池功率 響應速度、功率特性、SOC 估算精度、狀態參數計算數量要求等標準更低。此外,儲能 電站規模多是兆瓦級別以上甚至百兆瓦級別,投資方對成本更加敏感,對使用壽命、安全要求更高。因此,綜合考慮頭部動力電池廠商此前技術積累和資金等實力,其在儲能 電池市場優勢顯著,且安全性和性價比雙高的磷酸鐵鋰成為主流技術路線。2022 年,國 內儲能電池的主要玩家為海辰儲能、億緯鋰能、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其中海辰儲能出 貨量增速達到 4000%+。2020 年,國內儲能電池 CR5 為 54%,集中度已經較高。未來, 技術和成本雙因素或有望驅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預計 2021-2025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年復合增速約 72%,增速較快。受益于應用 場景豐富疊加終端需求快速增長,根據 GGII 數據,2022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約為 159.3GWh,我們預計 2025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 610GWh,對應 2021-2025 年復合增速 72%,行業未來空間大,增速快。
綠電需求高增,盈利能力改善
“雙碳”目標提出,綠電成為重要發展對象,光伏風電成為主力軍。2020 年我國提 出“雙碳”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 中和。由于發展綠色電力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 放,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同時綠色電力采用可再生能源,可以 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原因,發展并推廣綠電成為了實現“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綠電有多種形式,各有優劣勢,其中光伏和風電 因為其特性被廣泛使用,技術迅速成長,產業逐漸規模化。
光伏裝機量增長迅速,全球滲透率快速提升。隨著能源危機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 光伏裝機逐步提升,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了 138GW,同比增長 9%,過去 10 年新增裝機年均復合增速為 15.74%。全球光伏新增裝機主要增量市場集中在中國、 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等國家。2021 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為 53GW,同比增速為 8.2%,近十年裝機規模年均復合增速高達 38.17%。IRENA 預計 2030 年全球光伏發電量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重約 19%,到 2050 年占比約 29%,因此未 來光伏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提升空間巨大。
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裝機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根據中國 光伏行業協會,2022 年全國新增光伏并網裝機容量 87.41GW,累計光伏并網裝機容量 達 392.6GW,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2022 年光伏發電量 4276 億千瓦時, 同比增 30.8%,約占全國總發電量 4.9%。 2022 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 15225 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 76.2%; 光伏新增 8741 萬千瓦,風電新增 3763 萬千瓦,光伏風電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 82.1%。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 12.13 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 3.65 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 3.93 億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 62.5%。同時,光伏風電發電量增長率明顯高于其 他可再生能源,達到 28.43%和 11.28%,發展潛力巨大。
技術趨于成熟,產業趨于規模化,綠電成本下降。光伏電站維運是電站運營行業的 主要工作,維運成本是除去初始成本外最主要的成本開銷。2018 年至 2022 年,隨著光 伏電站技術發展,經驗積累,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維運成本都處于下降趨勢,從0.05 元/W/年和 0.06 元/W/年下降到 0.041 元/W/年和 0.048 元/W/年,年復合下降速度分 別為 5.43%和 4.84%。成本降低為光伏電站運營行業盈利能力帶來利好。
在計算發電成本時,通常用 LCOE(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平準發電成本)來 衡量光伏電站整個生命周期的單位發電量成本,并可用來與其他電源發電成本對比。在 全投資模型下,LCOE 與初始投資、運維費用、發電小時數有關。一般以 1800h、1500h、 1200h、1000h 發電時間作為參考。 2018-2022 年光伏電站發電成本隨年發電小時數增加而減少,并且基本處于逐年下 降趨勢。其中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年發電 1800h(日均發電約 5h)光伏電站的 LOCE 分別 由 0.31 元/KWh 和 0.27 元/KWh 下降到 0.18 元/KWh 和 0.18 元/KWh,成本下降速度在 2018-2020 年較快,2020 年之后區域平穩或緩慢下降狀態。此外,光伏電站的初始全投 資成本也由快速下降轉為穩定或緩慢下降狀態。 隨著光伏電站技術發展和產業化發展,光伏電站初始全投資成本、平準發電成本均 處于下降或低價穩定趨勢,有助于提升光伏電站運營行業的盈利能力。
綠電運營盈利改善。我國光伏龍頭企業林洋能源及中節能太陽能在光伏發電板塊毛 利率均大于 65%。根據林洋能源 2021 年在中國各地的上網電價,其價格由脫硫標桿電價 和可再生能源補貼價格組成,不同地區差異較大,但基本穩定在 0.8 - 1.0 元/千瓦時。在 “雙碳”目標下,國家近年來鼓勵光伏發電力度逐漸增強,補貼政策不斷出臺,如 2022 年 3 月,廣東省發布補貼規則,應用方(屋頂方)為非公共機構的按 0.15 元/千瓦時,為 公共機構的按 0.3 元/千瓦時進行補貼;如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發布《徐匯區節能減排 降碳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對本區范圍內新建并網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按項目并 網驗收規模給予 1000 元/千瓦的扶持,或按項目實際投資額給予 20%的扶持;如浙江省 發布通知,對已建成投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企業,按發電量每度電 0.2 元申請補 貼等。
亮點 1: 紫金助力,發力新能源借力紫金礦業,龍凈環保有望得到優質渠道、銷售團隊、供應鏈保障等資源,構建 繼環保領域后的第二大增長點。目前,公司借助紫金支持,已經快速切入新能源領域, 主要涉及儲能與綠電運營環節。紫金、龍凈合作模式及邏輯如下。
儲能領域:布局電芯到系統集成,首批產能基建落地
目前,公司已初步打造了從電芯到 pack、儲能系統產能規劃,尤其是重點把控占成 本超 50%的電芯環節。同時借助紫金礦業帶來的上下游紅利,公司儲能業務有望快速起 步。目前,公司已經規劃了 5GWh 電芯產能和 11GWh 儲能系統集成產能。
此外,2023 年 1 月 28 日,在龍巖新羅區 2023 年重點招商項目集中簽約暨新能源新 材料項目系列簽約儀式上,包括龍凈環保在內的龍頭企業簽約新能源高純碳基材料、龍 凈新能源、龍凈光伏發電、龍蜂儲能、(龍凈)廈門資源綜合開發、福龍馬廢舊鋰離子電 池及極片廢料回收資源化利用等 6 個項目新材料新能源項目,總投資額達 106.1 億元。 現有客戶協同,提供多元產品。龍凈環保位處環保業龍頭多年,大氣環保領域尤其 強勢,而環保領域現有客戶大多為發電企業,如國投云頂湄洲灣電力有限公司、華能國 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從行業來看,這些已有客戶即為儲能領域的直接客戶,為龍凈 環保在儲能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潛在機會。
綠電建設運營:以紫金龍凈為平臺,加快整合、受讓控股股東同類業務, 加快產業布局
龍凈全資子公司紫金龍凈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是發展綠電業務的主要平臺。2022 年 10 月,龍凈通過紫金龍凈收購紫金環保所持有的三項股權:福建紫金新能源有限公司 60%股 權,黑龍江多銅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100%股權,紫金清潔能源(連城)有限公司 100%股 權,收購價款合計 4,726.71 萬元,收購公司主要業務領域均為光伏風電。其中,黑龍江 多銅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正投資建設黑龍江多寶山一期 200MW 風光項目,后續根據資源 配置及項目用電需求適時啟動第二期 300MW 風電項目投建;塞爾維亞、圭亞那等海外礦 山綠電項目開始實施,同步開展多個同類項目的申請和儲備。現階段公司正全面推進將 該綠色能源模式運用于符合條件的紫金礦山項目中,積極推動礦山項目所在地風光資源 勘測、綠色能源指標申請等工作。
公司將從綠電運營在光伏風電領域切入并發展,紫金現有礦山電力需求有望開拓業 務協同。借鑒林洋能源綠電運營模式,我們預計成本約 0.3 元/度,隨著國家倡導綠電力 度加大,技術逐漸成熟,規模化逐漸成型,龍凈環保綠電運營產業將帶來可觀利潤增長。 公司有望成功建立新能源領域儲能線外的又一條線,把握全球資源短缺、環境問題 日益嚴重、清潔能源技術逐漸成熟大背景下光伏風電發展的大趨勢,構建新能源領域儲 能+光伏風電的產業布局,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
紫金助力:礦產龍頭入主,為龍凈進軍新能源造勢
礦產資源開發龍頭,紫金礦業為公司新能源業務塑造高起點。紫金礦業是礦產資源 開發的龍頭企業,在礦產資源基礎、金屬產能增長及勘探技術研究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 在品牌、渠道、客戶和產品方面擁有重要資源。在新能源領域,紫金礦業先后在阿根廷、 剛果、西藏等地布局了鋰礦資源。
紫金礦業營收穩定上升,營收及資產均破 2000 億。2022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703.29 億元,同比增長 20.09%;實現毛利潤 425.4 億元,同比增長 22.4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 200.4 億元,同比增長 27.88%;截至 2022 年末,公司資產總額 3060 億 元,同比增長 46.69%。 公司礦產資源豐富,可開發性強。紫金礦業作為礦業龍頭,金、銅礦資源位列全國 第一、全球前十。2022 年公司主要礦產品資源量/儲量和產量繼續領跑中國金屬礦業行業, 全年礦產銅 88 萬噸,同比增長 49%;礦產金 56 噸,同比增長 19%;礦產鋅(鉛)44 萬噸, 同比增長 2%;礦產銀 387 噸,同比增長 25%;擁有資源量銅 7,372 萬噸、金 3,117 噸、 鋅 1,118 萬噸,新增碳酸鋰 1,215 萬噸。剛果(金)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塞爾維亞佩吉 銅金礦、西藏巨龍銅礦等“三大世界級”銅礦超預期投產,助力公司成為全球主要銅企 礦山銅產量增長最快也是最多的公司,進入全球金屬礦業一流行列。公司位居 2022 年 《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 2000 強第 324 位,以及其中上榜的全球黃金企業第 1 位、全球 金屬礦業企業第 8 位;位居 2022《財富》世界 500 強第 407 位、2022《財富》中國 500 強第 53 位。
紫金礦業成為鋰礦資源巨頭之一,從上游為龍凈環保增強供應鏈優勢。2021 年,紫 金礦業進軍鋰礦,為涉足新能源產業作準備;截至 2022 年 6 月,紫金礦業擁有的鋰礦權 益資源量已經超過 1000 萬噸,在全球位列前十。
正極方面,2021 年,紫金礦業為涉足新能源行業創建子公司紫金鋰元,目前持股 80%。紫金鋰元公司在龍巖市上杭縣進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 11.42 億元,目標建設年產 5 萬噸磷酸鐵鋰正級材料生產線及配套公輔工程;該項目于 2022 年 4 月開工,2022 年 8 月,1000 噸/年磷酸鐵鋰中試生產線正式投產,12 月,一期兩萬噸 開始試產。紫金鋰元項目此后預計為龍凈環保提供上游支持,為龍凈環保帶來更多資源。 紫金礦山綠電項目為龍凈建設、運營、同步配儲,將為龍凈儲能提供一定前期示范 案例。龍凈環保自有龐大下游客戶多為發電集團或工業制造集團,與儲能終端場景高度 重合,龍凈環保原環保業務客戶也將成為新儲能業務客戶目標群體,為公司帶來大量機 遇。
亮點 2:優勢互補,助力環保產業公司環保業務發展成熟,穩中有增
公司環保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危廢處理 和生態修復及保護。公司在各個環保領域注重業務拓展和技術開發,大氣污染治理占主 導地位,穩坐大氣治理龍頭地位,固危廢處理業務增長迅速,為拉升公司總體毛利率起 到作用。
環保業務外部環境
從歷史數據看,環保行業穩定增長。我國環保設備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2022 年 在疫情好轉,國家大力倡導雙碳環保的大背景下增速有所提升。環保設備銷售呈現增長 狀態,中國大氣污染監測設備和水污染監測設備 2017 年至 2021 年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43.91%和 38.21%。行業增長以及國家倡導的大環境將為龍凈環保帶來更多機遇及收益。
從發電相關行業看,碳排放尚未達到頂峰,空氣治理工作成為重中之重。目前我國 燃煤發電量仍居全球首位,2021 年占比全球燃煤發電量 52.1%、全球總發電量 18.8%,占 比國內總發電量的 62.6%。截至 2021 年,我國燃煤發電量仍在增長,增長率 8.5%。在實 現 2020 年 9 月我國提出 2030 年“碳達峰”與 2060 年“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國內環 保企業從技術開發和業務拓展角度均迎來機遇與挑戰。
從礦產相關行業看,政策大力支持雙碳目標,環境相關政策頻頻出臺。我國持續推 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 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的同時,也相繼出臺系列對傳統能源技術及礦產開采工作的 環境污染控制要求,推動尾礦處理發展以及生態修復建設。紫金礦業和龍凈環保的合作 符合國家發展要求。
公司環保行業訂單量穩定
龍凈環保公司環保設備訂單量穩步提升。龍凈環保由 2018 年到 2021 年,年度完工 訂單/未完工訂單/投產設備數量分別增長 34.92%/19.80%/32.65%;由 2018 年到 2022 年, 公司在手工程合同訂單金額增長 7.71%,2022 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訂單達到 214.78 億。 在手工程及運營合同將為公司持續規模性盈利和業務規模提升提供保障。
紫金礦業入主,實現優勢互補
紫金礦業為公司帶來環保潛在訂單。紫金礦業礦山資源豐富,業務量巨大,在國家 施行“雙碳”倡導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紫金礦業在潛在清潔能源項目、環保項目裝機 需求量大、應用場景多,龍凈環保在 EPC 工程建設以及大氣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經驗契合 紫金礦業發展需求。紫金礦業將為龍凈環保帶來大量環保產業下游業務。 龍凈環保為環保行業龍頭,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尤其先進,紫金礦業為礦業龍頭,礦 山開采和產品冶煉中應用燃煤鍋爐等技術,環境污染較大。二者合作有利于實現客戶儲 備、項目資源、技術研發、產品服務等多方面的戰略協同及互補,有助于雙方在冶煉廠 煙氣治理、礦山尾礦資源化綜合利用、礦山土壤及生態修復、碳捕集及碳減排技術、膜 法鹽湖提鋰技術等領域建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優勢互補。2022 年 3 月 11 日,公司成 為“紫金銅業電除塵采購項目”的供貨單位,標志公司與紫金礦業首個環保合作項目落 地。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標簽: